台語的雜貨店怎麼講?
柑仔店,或許是你的第一個反應,可是,這樣對嗎?
柑仔店,應該是專門賣柑仔(橘子)的地方吧!怎麼會是雜貨店呢?
「柑」的發音是kam一聲,雜貨店的kam是二聲,其實發聲上就不一樣。
雜貨店正確的寫法是竹字頭加上敢 (這個字電腦打不出來),
「竹敢」仔,指的是一種竹製容器,就像照片中看到的。
以前的「竹敢」仔店用「竹敢」仔盛裝要販賣的物品,
不同的物品陳列在不同的「竹敢」仔中,讓來店的客人選購。
「竹敢」仔有一個十分神似但略有差異的兄弟「篩仔」。
你注意到篩仔的不同之處了嗎?
是的,篩仔編織時留有網洞,「竹敢」仔沒有。
所以,「竹敢」仔裝東西時不怕漏掉,篩仔裡如果有小東西就會漏出來,
它們的功能不太一樣。
那麼,你一定會說真的有這個打字打不出來的「竹敢」字嗎?
是不是我胡謅亂編的?
前幾天在嘉義新港的頂菜園發展協會看到的老東西足以為證,請看照片!
「『竹敢』仔店」、「柑仔店」、「甘仔店」何其多,結果卻沒有任何一個是正確的閩南語寫法!
回覆刪除不過,對於國語(普通話)「雜貨店」的閩南語,竊以為用「『坎』仔店」會比「『竹敢』仔店」或「『柑』仔店」、「『甘』仔店」要來得好。
首先,「『竹敢』」字《說文解字》未見收錄,《宋本廣韻》亦未收錄,《康熙字典》仍然未見收錄,當代收錄中國漢字最多的《漢語大字典》亦無此字;因之,「『竹敢』」這個字的來歷非常的「可疑」,可以說是後起字,也可以說是臺灣當局自己創造的閩南語新字。
唯,值得慶幸的是,這個新造字遵循了聲韻學的語言規律,以「竹」為部首,以「敢」為聲符,符合閩南語藍劍韻「kǎm」的讀音,而不是隨便亂找部首與聲符,急就章的創造新字。
再次,「柑」字《說文解字》未見收錄,《宋本廣韻》、《康熙字典》與《漢語大字典》的解釋不外乎是「木名、果名、似橘」,由此可知,「柑」要不是一種樹木名字,要不就是一種類似橘子的水果。
最後,「甘」字《說文解字》:「甘,美也;从口含一,一,道也」,《宋本廣韻》、《康熙字典》與《漢語大字典》的解釋均指(味覺上的)「美好」。
查廈門大學出版社林寶卿編著之《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》,其中也未收錄「『竹敢』」字,反倒是在藍劍韻kǎm音下,收錄了個「坎」字,其釋義其中一條為「店鋪的鋪面」,並且舉例「一坎店(一個鋪面的商店)」。
竊以為,店鋪裡面所販賣的東西林林總總不下百種,並非所有販售的物品都能使用「圓形淺竹筐」(前提是,「『竹敢』」字的意義確指「圓形淺竹筐」)來盛裝,譬如細顆粒的糖、鹽、米、麵粉,若然使用「圓形淺竹筐」來盛裝,其結果必定洩漏一地的糖、鹽、米、麵粉,倘若如此,店鋪將如何能夠繼續販賣這些東西呢?
再次,店鋪裡面所販賣的東西林林總總不下百種,並不獨只販售「『柑』橘」而已;若要以販售「『柑』橘」而引申到店鋪裡面販賣的東西種類繁多,似乎有些牽強。
而「『甘』仔店」,我想,雜貨店裡面販賣的玩具、日用雜貨、農耕用品或是家用五金,嘗起來其實並不那麼美味吧?
倒是「坎仔店」,說明了「雜貨店」的規模不會太大,大約就一個鋪面的大小而已;同時「坎」字同條解釋第三條:「用於器物隔成的格子:『冊櫥分三坎』」,更說明了因為「雜貨店」的規模不大,店裡會利用牆面來做出許多擺放商品的格子,這些格子在閩南語裡面,就是「一坎一坎的櫥子」,顧客來到這種店鋪,就說這是個「坎仔店」,是不是比使用「『竹敢』仔店」、「柑仔店」或是「甘仔店」更來得傳神呢?
當代臺灣社會,閩南字亂找亂寫又不是第一次了!書寫閩南語字的時候,可以用功一點、認真一點嗎?